6月10日,中国船舶大船集团迎来了123岁“生日”。大船集团举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暨建厂123周年形式多样的系列活动。
【活动一】举行“集团日”升旗宣誓仪式
上午7点28分,大船集团40余名新员工在科研综合楼前整齐列队,参加大船集团成立123周年升旗仪式。
伴随着雄壮激昂的《义勇军进行曲》奏响,旗手奋力挥动右臂,鲜艳的五星红旗向天空舒展开来,冉冉升起。新员工们也爆发出嘹亮的国歌声,随后大船集团司旗在《大船集团之歌》的伴奏下,徐徐升起。
宣誓仪式开始,全体人员整齐站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戴振涛作为领誓人,全体新员工举起右拳,庄严宣誓:“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大船集团认真履行岗位职责……今天的誓言开启了明日的征程。铮铮誓言表达了全体人员对造船事业的崇敬,也是对自己人生选择的承诺,更是他们为建设世界一流船舶集团不懈奋斗的动力。
之后,大家参观了大船集团企业文化展示中心,接受了一次深刻的厂史教育。展示中心展板内容共分为六大板块,分别为百年大船、实力大船、荣耀大船、文化大船、记忆大船、军工大船。透过53块展板,细数大船集团120多年的悠久历史、厚重的文化底蕴、强大的竞争实力以及取得的辉煌成就,作为大船人,自豪感油然而生。
本次活动弘扬了大船企业文化,增强了新员工的荣誉感、自豪感与归属感,激发了大家热爱大船的情怀和干事创业的决心,使大家更深刻地秉承“和谐、拼搏、精细、创新”的团队精神,挥洒青春热血,携手共同奋进。
【活动二】举办“学党史薪火相传 忆厂史家企共建” 职工家属接待日活动
为进一步推进家企共建工作,提升全体职工爱厂爱家的“家企情怀”,增进企业与职工家属之间的感情交流,在6月10日大船“集团日”来临之际,大船集团团委成功举办了第四届职工家属接待日活动。
本次活动,共有来自大船集团的96个家庭相约在直播间里,感受大船集团的企业文化,感恩职工家属对职工的工作支持和理解,将家属、职工和大船集团更好的凝聚在一起,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职工及家属们首先观看了集团宣传片,之后志愿者通过直播的方式带领家属们参观了文化展示中心、安全体验馆、二工场生产厂区以及一工场工业遗产。让职工和家属分享大船集团的荣誉,一起走进大船、贴近大船、感受大船,留下难忘的瞬间。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也是大船集团成立123周年,职工及家属共同跟随镜头学党史、忆厂史,一起传承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发扬百年大船文化,家企共建,情系大船,共同开创新时代大船集团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活动三】开展2021年为广大会员送大船传统粽子活动
为积极贯彻党中央“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党史学习教育精神,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在传统节日“端午节”和“集团日”来临之际,中国船舶大船集团工会为广大会员精心准备了一份温馨的节日礼物——“大船传统粽子”,为集团会员送上最真挚的节日问候。
本着“创新求变、追求卓越”的工作思路,今年的粽子的数量、口味及大船专属文化品牌特色外包装延续去年模式,但在品类上新增4枚咸鸭蛋,更好地满足职工们多元化的需求。此外,在精美的粽子包装盒里还配有充满端午节日传统特色的平安手环、祈福香囊等物品,不仅让职工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节日氛围,更将大船集团浓浓的关怀融入到小小的粽子中。
粽子虽小,情谊很深。大船传统粽子活动的成功开展,切实增强了广大职工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恰逢大船集团123岁 “生日”,广大职工更加深切地感受到集团大家庭的温暖和关爱,更加坚定了“颂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更加坚定了为构建新时代大船集团高质量发展新蓝图积极贡献力量的决心。
【活动四】举办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成果发布暨工作交流会
2020年以来,大船集团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共取得创新成果112项,专利发明36项,实现经济效益2000余万元。6月10日“集团日”当天,大船集团召开的“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成果发布暨工作交流会”上,大家相互交流心得及创新成果收获颇丰。各工作室带头人及骨干成员近60人参加了会议。
会上,高丽娟等四个工作室进行了创新成果发布;宋忠伟等四个工作室进行了工作经验交流;与会人员共同参观了设计院各创新工作室现场;集团工会副主席宋佐强对工作室下一步创新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
会议强调,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是群众性创新活动的重要平台,是岗位的创新源、项目的攻关队、人才的孵化器,在推动企业降本增效、革新发展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大船集团近几年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结合单位生产实际和特点,认真开展创建创新工作,逐步形成了“以劳模创新工作室为载体,职工万众创新”的良好局面。
目前,大船集团拥有各级别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26个,其中省级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5个,省国防和大连市级(含示范性)14个。创新领军人物从全国到集团各级劳模、工匠型人才,职工群众参与度高,创新内容覆盖面广,涉及设计开发、生产技术、设备管理等多方面,工作室类型丰富,创新基础扎实,省市级工作室占比达73%。“十三五”期间,大船集团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创建及工作成效实现了一年一个台阶、一步一个脚印。
下一步大船集团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将更加注重成效,打破界限,持续推进“创新联盟”,实现设计、生产、工艺上下工序、相关工艺间的“双室”交流合作,形成协同创新效应,以更高格局、更宽视野开展创新工作,助力大船集团高质量发展。
【活动五】中国船舶“三大”精神助力船舶工业发展
陈信隆:为事业为人民奋斗终身
“造船工业新飞跃,远洋航运新起点,第一艘万吨巨轮下水,大连造船厂举行隆重典礼两万多人庆祝巨轮的船体建成——”96岁高龄的陈信隆拿着1958年11月28日的人民日报,对着光念出了头版这篇报道的标题,“今天,大连造船厂建造的我国第一艘万吨远洋货轮今天下水了。交通部将这艘远洋货轮命名为‘跃进号’……”
往事纷乱,时光已磨灭了陈信隆大部分记忆,可建造“跃进号”的艰难却清晰地刻在了他心中。那时他是中国第一艘万吨巨轮“跃进号”的技术主管,并参与了该船的设计学习。“设备十分复杂,我们都是摸瞎干。”上了年纪的陈信隆有些“糊涂”,可一谈到“跃进号”,却对船体和船内设备的建造细节“清醒”得厉害,“‘跃进号’的动力装置是高温高压的锅炉及汽轮机,蒸汽温度高达460℃,压力高达46个大气压,喷出来的蒸汽看不见,把手割掉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陈信隆说,“因为这个工作很危险,抽调队员时大家都不肯来。后来我一再说明动员,亲自带人试验,证明了只要小心谨慎、按规程操作是没有问题的,大家这才肯来。”
“如果大家都害怕,畏畏缩缩地躲在后面,怎么回应党的期待,响应国家的号召?”陈信隆的这句话,道出了那个年代万千造船人的心声。这种勇于挑战困难、为事业为人民奋斗终身的精神跨越时间长河,传承了一代又一代,这才使“万吨”变成“31.8万吨”,让中国的大船从进口变为出口,从依靠改良变为自主独立设计。
王世先:和国家交给我的任务我必须要完成
1981年9月14日,中国第一艘出口船“长城号”船台建造工程完工,举行下水典礼。“我们要造大船,开出国门去!”今年80多岁的王世先精神矍铄,提到“长城号”,作为设计者之一的他感慨不已。“我当时也造过很多国内的船,可建造国外的出口船还是第一次。”陈世先说,“最大的困难就是没有资料、缺少经验,不像现在什么都可以查到,我们对国际上这方面的规范规则也不甚了解。”
没有电脑、计算器,就靠计算尺和算盘,王世先用双手丈量出了一份份数据,手工绘制了成百上千张设计图。“这其实很辛苦、很单调,甚至可以说是枯燥的。”王世先说,“可当时我们根本不想那么多,我就信我们党,党和国家交给我的任务我必须要完成。”
这份信仰,既是王世先自身的坚定决心,更是万千造船工人“工匠精神”的体现。时至今日,这份精神也传承到新一代造船人身上,助力中国船舶工业惊艳世界。
|